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单位、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十三五”期间,建立完善适应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富有生机活力的素质教育工作格局。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实践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
1.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中小学德育课程,确保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丰富德育内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少年强、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法治和廉洁教育,抓好《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德育阵地建设,丰富学校广播站、网站、板报、橱窗和手机APP等载体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底,各区县按照《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设标准》,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2020年底,各中小学校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建成心理辅导室。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2020年底,各中小学按照《眉山市中小学文明校园评价细则》,建成文明学校。
2.积极构建合力育人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整合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文化体育、科技创新、社会调查、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抓好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体育、艺术场馆开放工作。2017年底,全市所有公办学校建成“家长学校”。2020年底,全市10%的学校建成“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
(二)进一步优化智育工作。
1.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完善评价机制。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进一步突出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考查和测试,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表现的评价和使用。完善评价机制,出台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办法,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制定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校长教师绩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置课程。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区县为单位组织编写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教材。以学校为单位采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校本教材。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科学安排国家和地方课程,结合实际设置校本课程。
3.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招生行为,坚持“阳光招生”。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普通高中实行属地招生,严禁违规招生。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捐资助学。规范办校办班,逐步消除大校额、大班额。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禁违规征订和使用教材教辅,严禁教师违规有偿补课,严控课外作业量,保证中小学生正常作息时间。
(三)进一步强化体育工作。
1.抓好体育课教学。体育课教学安排做到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不少于30分钟,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体育与艺术“2+1”工程,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技能。
2.扎实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努力营造“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体育氛围。完善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市、区县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足球、乒乓球等体育赛事,学校每年举行运动会并经常性开展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完善阳光体育运动技能指导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学生科学自主锻炼。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每个区县原则上建立1个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对社会力量建设足球场地给予政策扶持。着力培养裁判员、教练员和足球管理经营人员队伍,努力建设高水平足球运动队。
3.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围绕卫生习惯、健康常识和疾病预防,开好健康教育课程,重点开展近视、重大传染病、艾滋病防控和禁毒知识教育。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生肥胖、营养不良和近视发病率明显下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全省前列,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四)进一步改进美育工作。
1.科学定位美育目标。分学段确立美育课程目标。幼儿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高中阶段应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开阔学生人文视野。
2.合理设置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时代特征、校园特点、本土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确保艺术课时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课。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保证美育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将美育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美育课程不得低于72个学时。
3.大力改进美育教学。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美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依托校园网络搭建美育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信息化美育课堂,实现城乡学校美育教学资源共享。按照编制配齐美育教师,通过对口联系、县聘校用、下乡巡教、师范院校定岗实习、聘用民间专业人士兼职等多种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建立美育教研工作机制,市、区县两级配齐专职美育教研员。
4.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坚持三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和师生书画大赛,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艺术人才大赛,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艺术活动,培养1—2项艺术爱好。营造富有美感、格调高雅、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文化的传播、感染、渗透,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5.挖掘本土美育资源。深入挖掘眉山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本土文化与美育教学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眉山本土文化,重点加强东坡文化的教育宣传工作。开发具有眉山特色的本土美育课程,邀请本地艺术团体走进校园举办巡展、巡演、讲座等。
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全市美术馆、博物馆要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以青神竹编为基础建立校园“竹编手工艺培训基地”。
(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育工作。
1.建好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探索市、区县、校三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联动模式,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快建设眉山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力争建成全省实践教育的示范窗口。大力发展区县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抓好基地的教学和辅助用房建设,落实保障经费,配齐设施设备,配强师资力量,促进区县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健康发展。扶持学校校外实践基地,对已建成的学校校外实践基地,落实专项经费,确保正常运转。支持未建校外实践基地的学校,利用优化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菜地、苗圃、林场等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用好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统筹管理各级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科学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做好活动内容与学校课程的衔接工作。建立校外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综合育人功能,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校外实践活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政府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将素质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及时研究制定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素质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将素质教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育教学装备建设,配齐配足用好各学科仪器器材和各类教学设备设施。教育督导部门要充分发挥督导检查、评估指导作用,将责任区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扎实抓好素质教育督导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素质教育要求,科学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建立健全教师梯次补充机制,进一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消除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进一步完善校长教师交流任职机制,建立区域内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区教师和农村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校长和教师能力素养。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素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素质教育先进经验。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