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强化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我县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386元,同比增长13.5%,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位,顺利实现开门红。
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738元,同比增加 269元,增长18.3%,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达66.6%。一方面,随着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建设蓬勃发展,招商引资企业纷纷落户,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增,农民在本地务工机会增多,促进了本地农民务工收入增加。另一方面,用工价格上涨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农民工在本地务工的日工资比上年同期明显增长,技术工种的涨幅更大。
(二)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趋缓,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一季度全县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达到1141元,同比增加71元,增长6.6%,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率为17.5%。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人均经营现金收入744元,同比增长25.5%,农村经济运行呈现稳中略增态势;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许多有资金、有技术优势的农民,因地制宜地从事工业、建筑业生产经营,投资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越来越多,不仅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带动农民家庭非农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一季度,农民家庭非农产业带动农民创收396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三)财产性收入增势明显,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一季度我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4元,同比增加2元,增长9.1%。利息收入、资产租金收入、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收入的增长,特别是农村承包经营耕地流转收入的提高带动了全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明显增长。
(四)转移性收入逐步增加,强化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一季度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483元,同比增长14.7%。主要有两大促收因素:一是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报销医疗费收入等增长拉动了全县转移性收入的增加;二是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居民在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补贴逐年增长。
二、当前影响农村居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
全县农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尽管多年来,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但全县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丘区尤为凸显,广种薄收和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改变,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农民增收。
(二)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
全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更是以老人、妇女为主。农民素质低直接导致其接受农业现代技术的能力差,以致种田技术和管理水平简单粗放,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收入难有较大的突破,即使少数农民在生产上是行家里手,但在经营中多数是“门外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
三、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建议
(一)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农民的基本收入。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是农民增收的保障。因此,农口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扶持工作,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产品价格上涨带给农民的收益,缩小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利益的侵蚀。二是要加大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积极推广农作物种植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作物产品产量,增加种植业收入。三是加强畜禽养殖监测工作,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为畜牧业养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促进畜牧业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二)集中财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调研来看,有群众及部分干部反映,国家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直补等这些“普惠式”政策补贴的扶持作用已逐渐“弱化”。一是大部分在外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基本上都是无偿让给其他人栽种,有的甚至出现抛荒现象,政策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作用正在减弱。其次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一年国家所有的补贴占农民年收入的比重非常小,可以尝试将这部分资金集中整合,重点投放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导专项配套两个方面上来。
主办单位: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
网站维护技术联系电话:028-376035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37603556
网站标识码5114220003 蜀ICP备1902683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22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