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以改革思路不断破除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实现了农业蓬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区域经济活力焕发。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62元,同比增加1344元,增长10.6%。在全市六个区县中,增速位列第二。
一、工资性收入增速平缓,成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力军。
今年,彭山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量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建设,“成都三绕”、“岷东大道”、“彭双快速通道”和新彭(山)谢(家)路改造等大型交通项目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务工机会。另一方面,全区已流转土地8.3万亩,新发展农业企业3家、家庭农场182家,农民就近在家门口农田上务工人数增加4000多个,其中大多数为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村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拉动了农民增收。2015年,全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6388元,同比增加610元,增长10.6%,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持续升高。
去年12月彭山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改革试验工作作为彭山品质发展的重大机遇,列为区委一号工程,推出了“四步机制、三方受益”的土地流转体系,即“三级土地预推——平台公开交易——资质审查前置——风险应急处理”的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和“农民流转有收益,业主投资得效益,政府服务更公益”的三方受益格局。
根据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需求,我区大力推进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提高。一是1.9万亩通过品改的柑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8000亩“春见”的高价格让果农欢欣鼓舞,每斤价格比往年高出4元以上,仅“春见”就增加收入近1.9亿元。新增葡萄挂果面积2000余亩,每亩产量1800斤,按平均价格5元计算,每亩收入9000余元,新增收入1800万元以上。二是彭山当地牧业主要是生猪、肉鸡、肉鸭和肉兔为主,产量与上年持平,没有疫情发生。据畜禽监测数据显示,8-10月月份生猪出售价格飙升至18-19元/公斤,仔猪出售价格达到24元/公斤,饲料鸡、鸭的市场销售价格在14-20元/公斤。畜牧收入稳中有升。三是渔业产品主要是淡水鱼、泥鳅和黄鳝,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整体平稳。全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到5372元,同比增加534元,增长11%,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7%。
三、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势强劲。
今年全区通过各种制度改革,充分实现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农民财产性收入显著提高,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全区耕地流转工作平稳推进。一是确权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完成确权登记面积24.48万亩,完成市下达任务21.05万亩的116.29%,确权颁证工作进度处于全市前列。二是依托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彭山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活动,规范了流转时限、程序、用途和分级审查制度。区财政出资5000万元成立国有正兴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全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收集、地块整合、包装推介和风险防控等任务,统一签订合同,统一收取租金,统一收取风险保障金。农民自愿将土地预流转给公司,再由公司集中流转给业主。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对业主的审查、考核和规范的流转服务,在流转过程中建立起风险防范和缓冲机制,既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又降低了农民单家独户流转土地的风险,并有利于企业业主相对集中成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5年全县已登记流转土地面积8.3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9%,新增流转面积1.06万亩,新增财产性收入100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379元,同比增加58元,增长18%,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3%。
四、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势平稳。
农民转移性收入主要来自政府各类补贴和保险收入。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实现“三合一”,归并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彭山区实施标准为140.78元/亩,支出3211.6万元,规模粮食种植支出523.4万元,共计支付补贴资金3735万元,已全部发放到位。新农合、新农保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此外,特色农业保险范围扩大,新增了猕猴桃和蜜柚2项特色农业保险。在此基础上,全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922元,同比增加141元,增长7.9%,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5%。
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稳步增长,达到27001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主办单位: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
网站维护技术联系电话:028-376035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37603556
网站标识码5114220003 蜀ICP备1902683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22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