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块链技术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积极落实《中国科协科技部关于开展2020年“科技工作日”活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分会于2020年6月6日举办《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分会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系列讲座暨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分会会员活动日线上公益讲座》活动。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分会委员刘胜做了题为《区块链的源起与信用机制重构》的报告。刘胜总分析了区块链的源起、本质及应用场景,认为目前区块链底层技术已基本成熟可用,高价值、易实现、无风险是未来区块链应用落地的主要场景。具体观点如下:
一、区块链技术的起源
区块链技术源于人类社会对“可信记账”的不断追求。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人类大脑“易遗忘”的缺陷,往往“口说无凭”,需要“立字为据”,从而产生了记账、存帐、认账的需求。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考据的财务记录文件,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古巴比伦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泥简(Clay Tablet),以一种集中式记账核算方式,记录了艾智比家族前后五代人百余年的经营贷款活动。公元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了可使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分离的复式记账法,通过借贷相符等交叉验证机制,大幅提升了账本的可信度,复式记账法对现代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更多、活动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从而产生了新的记账需求,也给存账、认账带来新的挑战。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多方记账、共享账本、无需对账等方式,实现更大范围地跨时间和跨空间记账,让经济活动可靠和可信。
二、区块链技术的本质
区块链技术是构建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之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目前处于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未来还将向数字化社会发展。从经济活动的记录方式来看,农业、工业社会主要凭借物理介质通过人工流程、传统合约记录经济活动;信息化社会则凭借物理介质和电子化信息通过半自动流程、纸质合约和电子合约的方式记录经济活动;而数字化社会则主要利用数字化凭证通过全自动流程并结合智能合约的方式来记录经济活动。但是,由于网络电子数据“易删、易失、易篡改”等特性,急需建立一种数字化信任技术和机制。而且区块链就是一种基于密码学技术和算法构建起来的“信任机器”,用于替代传统人类社会基于血缘、地缘、语言的社交信任和基于部落、城邦、国家的权威信任。
区块链的高度防篡改性是构建数字社会信任的基石。区块链技术从三个维度上提升了电子数据的防篡改能力。首先从算法结构,区块链在基于PKI的数字签名基础上,结合哈希指针、块链结构、默克尔树等算法结构,进一步加强防篡改性;其次从时间维度,区块链技术通过随着时间序列不断叠加区块的方式,指数级增加了篡改数据的成本;最后从空间维度,区块链技术引入多个参与方,基于PoW、PoS、BFT等共识协议实现多副本冗余和多方验证维护,进一步防范少量参与方恶意篡改数据。高度防篡改性的深层意义,在于为构建数字信任体系和新型信用社会提供了技术可能。基于区块链技术有效保存可信历史数据和可信历史交易,构建可信数字身份、可信数字证照、可信数字票据、可信数字资产和权益等应用,可有效地增强“数字信任”,推动数字社会“新基建”。简而言之,凡涉及“增信”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都大有可为。
区块链构建种类各异的可信应用,区别在于防篡改的内容不同。区块链构建了存证类、溯源类、资产类、智能合约等多种应用模式。其中,存证类应用是将数据指纹上链,适用于存证、公证、版权确权、病例确证等场景。溯源类应用是将历史状态上链,适用于公益链管理、奢侈品溯源、艺术品溯源、视频溯源、药品溯源等场景。资产类应用是将权益账本上链,适用于积分、优惠券、票据、记账代币(Token)等场景。智能合约应用是将程序代码上链,适用于自动化多方执行的校验验证、自动化仲裁、网络博彩等场景。
三、典型区块链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可帮助慈善、数字版权、数字金融等各种应用场景解决信任问题。在慈善领域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建设阳光下的可信慈善。由善款和物资不透明引发的慈善信任危机时有发生,亟需重构慈善信任。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将接受捐款、善款管理、物资分配等与慈善相关的行为上链,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并快速拨付善款资金,捐款人可追溯所有善款来源和去向、了解物资分配详情,从而增加慈善体系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在数字版权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为数字作品提供可信数字版权的快速确权和保护,如文化博物馆中的线上数字作品具有可复制、非独占、易篡改、难维权等特点,通过区块链可实现数字作品数据指纹上链、数字确权、内容不可篡改、验证独立公开,有效地保护了数字作品的版权。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将核心企业信用外延到整个产业链,实现信用拆分和多级传递,促进可信行业生态的建设。首先,让产业链多级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供应商可以从核心企业获得信用加持,从而能够从银行、保理等资金方获得相应授信和贷款支持,提高其生存能力;其次,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健康和生产产品质量可获得保障,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最后,资金方可有效降低资金风险、挖掘更多潜在客户。
四、区块链的展望
一是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已基本成熟可用。区块链技术是建立在密码学、P2P网络、分布式存储、分布式一致性等众多已有成熟技术之上的创新性技术组合,尽管公有区块链和联盟区块链在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上会略有差异,但是对于大多数应用场景而言,区块链底层技术已基本成熟可用。
二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经历了从1.0到3.0的过程。其中,区块链1.0以密码学货币为代表,实现了大规模可信记账。区块链2.0以智能合约和Dapp(去中心化应用)为代表,实现了大规模可信执行。区块链3.0以超越货币、经济、市场的公正类应用、效率和协同类应用为代表,实现了大规模可信协同。
三是区块链应用落地已经覆盖金融、司法、政务等众多行业。凡涉及需要“增信”的领域都可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改进。从金融行业看,自2016年起区块链金融得以较快发展,据国家网信办今年4月公布的第三批区块链项目备案中,涉及金融类的应用53项,占比超47%。从司法行业看,2018年起随着北京、杭州、广州三大互联网法院挂牌和建设,目前已有海量的司法证据已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存证和取证。从政务行业看,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政务多部门间的可靠数据流通与协同。从行业监管看,通过区块链可为金融等行业建立更好的可信监管机制,使得行业更加合规和健康。
四是多主体、长流程、高价值、低吞吐的场景亟需重构信任关系。高价值、易实现、无风险是未来区块链应用落地的主要场景。其中,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等场景具有较高适配性;高频撮合交易、法定数字货币和大规模物联网等场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但是实现难度也较高;而存证、确权、溯源、监管、政务等场景虽然实现难度和应用价值相对较低,但未来价值会愈加凸显;对于互联网积分、虚拟货币、在线赌博等场景,存在较高法律和合规风险,应加以注意和避免。
区块链技术应用构成了“新基建”的重要组成,其未来可期。
主办单位: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
网站维护技术联系电话:028-376035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37603556
网站标识码5114220003 蜀ICP备1902683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22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