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单位):
现将《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 5月8日
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关于印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川宣通〔2023〕27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关于公布2023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名单的通知》(川宣通〔2023〕73号)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牵头成功申报了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江口街道、观音街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区域试点。为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在彭山落地落实,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坚持“两创”方针,践行“两个结合”,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守正创新,通过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和财政资金引导激励,加强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阐释、转化利用、传播推广,以试点区域为核心,统筹推动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塑造文化自信的“彭山载体”,推动全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观念,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
——坚持守正创新、转化利用。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推进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展示文化精神标识,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彭山大地上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坚持统筹规划、多方联动。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两手”发力。健全完善彭山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加强系统谋划、合理保护利用,强化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主体责任,构建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文化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积极构建文化市场竞争有序、企业活力迸发、资源高效利用的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格局。
——坚持服务大局、系统推进。从彭山实际出发,立足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相对聚集的现状,以试点工作为抓手,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规划编制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文化传承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路径。
(三)发展优势
——文物资源富集,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6处、历史建筑31处、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历史文化遗产优质资源20个,包括江口崖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鹰岩摩崖造像、梓潼宫、江口石龙、虞公著夫妇合葬墓、武阳故城遗址、彭山陶窑遗址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江口古镇,省级传统村落泥湾村,江口崖墓、2处江口沉银遗址重要考古遗址,(有重复,请核实)彭祖、李密、张纲等3个四川历史名人,腐乳酿造技艺、彭祖山“三月三”朝山会、八百寿酒传统酿造技艺等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文化种类多样,区域内文化资源丰富,时间跨度长,对外影响力大,可挖掘价值高。有以“中国长寿之乡”闻名的彭祖养生长寿文化;有以建筑、雕刻、泥塑等艺术形式反映汉代彭山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崖墓文化;有千年未断,世界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被茶圣陆羽盛赞的武阳名茶等茶肆文化;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度四川十大历史文化地标”“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江口沉银遗址,对研究明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生活史和研究四川文化、填补明末清初朝代更替西南历史空白、还原湖广填四川真相都具有重要价值;也有“千里岷江第一镇”,坐拥岷江“黄金水岸”的水脉。
——文旅前景广阔,彭山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地处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是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距成都市中心仅4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27公里,距天府国际机场70公里,成乐高速(G5京昆高速)、成雅高速在彭山交汇,国道G245线、剑南大道南延线与成都无缝对接,成都第三绕城高速、成昆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穿境而过,成眉市域铁路S13线落地在即,(核实:是不是天眉乐高速)已实现与成都交通同网,具备通江达海、公铁水联运的交通基础条件,能够快速承接特大城市群的文旅消费需求,文旅事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工作目标
以一山(彭祖山)、两馆(江口沉银博物馆、汉崖墓博物馆)为发展核心,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统筹推动区域内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2024年底,全面完成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各项任务,形成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引领全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高起点谋划,运用科学手段加强文化遗产资源整体保护
1.将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纳入区级统筹管理,建立物质文化遗产(含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参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标准,建立完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档案。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成果,对全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并测绘建档查漏补缺。借助相关平台,推动片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数字化保护。系统收藏江口沉银、长寿文化等文化遗产资源相关古籍文献、学术期刊、图书。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住建局、区林业和园林中心,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健全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多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安全巡查定期通报制度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等一套切实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住建局、区林业和园林中心、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
3.充分运用区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编制特色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规划并以区政府名义发布实施。编制完成《泥湾村传统村落规划》等规划。
责任单位: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文广旅局、区住建局
4.推动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加快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环境整治、武阳故城遗址保护等项目建设。编制不可移动文物安防方案,实现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安防设施建设全覆盖。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区林业和园林中心、区交通运输局
5.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或省级环境保护、可移动文化预防性保护、非遗保护等项目,力争列入国省级重点扶持项目库。完成彭山区文管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申报;编制江口崖墓油坊沟、豆芽坊沟7座崖墓本体保护方案;积极推进江口崖墓本体保护前期勘察研究项目;完成藏品管理系统建设。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
(二)高水平研究,挖掘文化价值做好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利用
6.持续深挖以长寿养生文化、武阳茶肆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江口沉银的价值阐释,与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学术研究,积极组织本地专家和文化爱好者开展本地历史文化遗产源流梳理和研究阐释,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积极参与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举办专题研讨等交流活动。
责任单位:区社科联,区文广旅局
7.研发打造本地特色新业态、文创作品、旅游纪念品、文博衍生品、工艺品、特色农副产品等文旅品牌。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规划发展部
8.加快推进非遗进校区、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主题活动。在文化馆、非遗馆等场地举办常设展、临时展。在文化馆举办常设展不少于2场;在区非遗馆举办非遗主题常设展不少于1场。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
9.围绕彭山本土长寿文化、沉银遗址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文艺作品和视听作品创作。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区文联
10.完成江口沉银博物馆常设展。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规划发展部
11.围绕春节、端午等传统节假日,在试点片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不少于16场次。完成“彭图定制”“吾悦读书会”等特色阅读活动不少于10场次。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传统节日节庆主题活动不少于10场次。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
12.完成镇(村)史馆2个。江口街道完成村史馆建设1个、观音街道完成村史馆建设1个。
责任单位: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区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文广旅局
13.积极组织全区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代表区域内彭祖长寿养生文化、沉银遗址等的优秀书法、绘画作品,编撰汇总形成《书画集册》,用书画的形式积极为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推广宣传,同时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社区)的媒介,充分达到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启迪群众热爱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责任单位:区文联,区教体局
(三)高标准打造,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14.完成江口沉银博物馆建设。完成外立面装修工程项目施工、室内精装修工程、江口沉银博物馆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内装总坪考古工作站项目)建设、展陈设计施工、博物馆弱电工程及信息化建设、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照明工程。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彭祖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规划发展部
15.积极探索武阳故城等各类文物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武阳故城遗址、江口沉银遗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区域内文物建筑,积极探索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设民宿、客栈、茶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等项目。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
16.加快推进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岷江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江口汉崖墓提升改造、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彭祖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7.打造彭祖山景区非遗传承基地,常态化推进非遗展示、传承和保护利用,丰富彭祖山景区体验业态。
责任单位:彭祖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区文广旅局
18.推动尖子山航电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岷江尖子山航电枢纽工程,2024年完成主体工程,具备蓄水条件;新开工滨江大道北段新建工程一期、太和大道至省道S103连接线项目,2024年开展路基施工。启动《尖子山航电岷江黄金水道交旅融合示范区概念规划》编制工作。
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广旅局、区水利局
(四)高质量推广,搭建对外传播平台宣传推介特色区域试点经验
19.举办“三月三”朝山会、“九九重阳”登高、彭祖祭祀等传统活动。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彭祖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0.举办2024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子活动暨“第十四届彭山葡萄节”,举办彭山区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文化活动。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和园林中心
21.围绕江口沉银遗址、彭祖长寿、汉崖墓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不少于1条主题研学线路。引导学生、公众参与地方特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
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教体局
22.持续利用挖掘“岷江之口”原创流行音乐会的丰富内涵和宝贵资源,借助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开馆等重大活动,开展第二届“岷江之口”原创流行音乐会,让文艺力量为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助力。
责任单位:区文联,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规划发展部、区文广旅局
23.大力弘扬李密孝文化,在2024年重阳节举行“孝行天下”主题文化活动。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
24.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围绕传承和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组织开展“文润寿乡”主题实践活动不少于12场次。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
25.将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市民日常生活,在重要交通路口、重要节点等,高标准设计制作一批主题文化景观小品、主题文化墙等。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住建局,江口街道办事处、观音街道办事处
26.通过彭山融媒体相关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栏,围绕多维度宣传推介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特色和保护利用经验做法。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区文广旅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牵头,负责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各责任单位按照工作任务分工,确定专人,每月20日前报送工作推进情况,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强政策保障。出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专项规划,推出机会清单,加大对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重点从项目用地、财税支持、投融资、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申请中央、省市文旅专项建设基金,争取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区财政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足额列入年度预算。建立健全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文博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文化遗产工作队伍专业培训,着力提升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能力水平。
(三)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强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宣传进校园、进社区(农村),切实提高全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文化发展传承的良好氛围
(四)严格督导问效。严禁因过度建设、侵占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大拆大建、破坏传统风貌、“拆真建假”,发生文物安全重大事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遭破坏等责任事件。将工作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督查和考核机制,细化任务分解,严格考核督促,区试点办(核实:是否是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每月汇总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加强对各单位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各项试点任务取得实效。
主办单位: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
网站维护技术联系电话:028-376035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37603556
网站标识码5114220003 蜀ICP备1902683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22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