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转载 > 市政府政策文件 > 正文
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6-12-09      信息来源: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单位、部门:

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川委发〔2016〕20号)和市委《关于深化“三大工程”实施“五大行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眉山的决定》(眉委发〔2016〕10号)精神,推动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主题,以“东坡味道”千亿产业为引领、“五型”畜牧业为抓手,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着力构建生产、加工、经营等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眉山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养殖结构更加优化、良繁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更加安全、区域品牌更加响亮,全面建成全省现代畜牧经济强市。

——生产目标。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奶牛存栏6.5万头,年出栏生猪340万头、家禽3600万只、肉兔2450万只、肉羊73万只;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6.5万吨、17万吨;畜牧业人均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科技目标。科技进步对畜牧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猪三元杂交面达到95%,肉牛、肉羊良种杂交面达到65%、95%;生猪养殖平均成本降低10个百分点。

——生态目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5%。

二、实施“六大工程”

(一)实施科学布局工程。科学划定养殖区域,区县和乡镇结合资源环境保护、国土利用、城镇发展、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适养区,对适养区按每亩40—50只鸡、或8—10只羊、或3—5头猪的载畜量进行规划。强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上山进沟、种养结合、相对集中、适度发展”的思路,推动畜牧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突出、产业链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和主产区。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品种,改变传统畜牧生产小而全、结构同质严重、缺乏区域优势等问题。2017年,区县和乡镇完成辖区内禁养区、适养区的划定;到2020年,实现养殖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二)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加强优良品种繁育推广,根据市场差异化需求,引进培育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良畜禽品种,建立完善纯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区县、乡镇两级人工受精改良网络,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强化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品种,积极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以开发促生产,以生产促保种。到2020年,全市主要畜禽良种化水平达到98%以上,雅南猪等地方品种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实施绿色养殖工程。切实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扶持奶牛、生猪、肉羊、肉牛、肉兔、肉鸡、蛋鸡、鹌鹑规模以上的现代养殖业主和家庭牧场。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畜禽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强化部、省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新、改、扩建适度规模养殖场,严格执行养殖污染防治设施与养殖场建设“三同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适度规模养殖场、种植业园区(基地)为依托,坚持按照1亩3—5个猪养殖单位的比例协调种养布局,推广 “种—养—沼—粮(菜、草、果、茶、林)”等模式,开展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和示范牧场创建,建立“以种定养、种养结合”的农牧循环机制。推进秸秆养畜工程,提高饲料作物面积,减轻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到2020年,全市种养循环、适度规模标准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10个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100个生态示范牧场。

(四)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培养,重点引进产业链短板相关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带动能力强、绿色发展基础好、产品市场潜力大的企业,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做强精深加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联营协作机制,化解农户发展畜牧产业所需的技术、资金、市场等瓶颈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支持发展集休闲观赏、养殖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观光畜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主要畜禽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模式带动农户4万户以上,每个区县沿交通主干线和旅游环线建成2—3个畜牧观光点(园区)。

(五)实施质量安全工程。加快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突出行业自律和诚信,提升生产、收购、储存、运输过程中质量状况的监控能力,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监管。加强投入品监管,规范养殖环节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强化药残控制。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完善检测场地和仪器设备配置,加大检测技术培训力度,着力构建以市级检测机构为中心,区县级检测机构为骨干,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市场检测点为基点,覆盖全产业链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兽药饲料、使用违禁药物、销售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控,确保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到2020年,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全市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六)实施市场拓展工程。加强品牌打造,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做强企业品牌,做大区域品牌。推进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建立完整的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满足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拓展产销渠道,充分运用“互联网+”、农超对接、订单养殖等方式,建立稳定的生产供应关系;积极利用“东坡味道”全国行、农博会等,切实将我市优势畜产品送出去,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创建全国知名品牌6个以上,电商销售占比达3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供给侧改革。根据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增加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坚持“补短板、提品质、增效益”,稳定生猪、奶牛和家禽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牲畜,积极发展鹌鹑、蜂等特殊产业,提高比较优势明显的畜禽品种比重,提升畜牧业产业结构特色化水平。

(二)加大财政扶持。市级财政在现有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力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在适养区内的适度规模养殖户、家庭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种养结合配套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科技培训及技术推广服务等。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各区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三)加强用地保障。做好畜禽养殖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衔接,认真落实有关养殖用地政策,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生产用地,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发展畜牧业。对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的养殖基地建设,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增减挂钩项目等。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乡土人才的培养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 “千名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网格化服务群众”活动为载体,着力推广新型实用养殖技术,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五)强化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各区县政府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抓好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目标考核,定期开展督查。

主办单位: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

网站维护技术联系电话:028-376035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37603556

网站标识码5114220003  蜀ICP备1902683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2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