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彭山区把河长制工作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领域、全流域实施水岸共治、标本兼治、城乡同治,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在毛河生态景观工程的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师傅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这里也将依托毛河天然河道,打造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据了解,毛河景观工程位于毛河流域凤鸣段,占地约345亩,绿地率70.9%,水体面积约134亩,整个景观工程分活力公园区、创意观光区、滨水活力带3个区域。工程建成后,将改善毛河两岸脏乱差、城区城南片区无公园的现状,为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

而在毛河流域谢家段,水质改善也见实效。一眼望不到头的青草树木、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平坦干净的休闲步道,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今天的大花园。
“这里完全变了样,过去是一条黑臭水沟,垃圾遍地,现在河水不仅变得清澈,沿河一带环境也非常优美。”说起毛河的变化,该镇居民李桂兰连连感慨,“仿佛又回到记忆中的模样。”曾经的垃圾滩,变得干净整洁。如今,每天来毛河边散步的人也多了起来。
毛河流域谢家段全长23.9公里,流经10个村(社区)。为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毛河谢家段积极开展畜禽污染治理“回头看”,实现了治水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利用废弃养猪场和家禽农贸市场改造的“谢家院子”,是融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志愿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平台,曾经的污染源已成为居民的文化阵地。
此外,该区还通过加强小微水体管理保护,把触角向“毛细血管”延伸,解决水环境管理保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加强了水面日常保洁,落实了巡河员、保洁员24小时全保洁行动。同时,加强生态节点打造,开展截污控源工程,加强执法监管, 对偷排、漏排行为坚决实行严惩处。”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2016年7月,彭山区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并不断升级河、湖长制,变“就水治水”为“系统治水”。从“控、截、建、治”四字入手,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现水质明显改善。实施治水倒逼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巩固治理成效。
经过4年的努力,全区河流水质逐年改善,9条河流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其中4条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毛河彭山段从2016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19年的Ⅳ类水质,河长制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河长制工作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