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至,大地回春。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钢架育秧大棚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播生产景象。4人操作的育秧流水线上,经过装底土、压实浇水、播种、覆土四个步骤后,一块块长方形的育秧盘“成品”源源不断的从生产线上“诞生”。

今年是彭山区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首次尝试“工厂化育秧”技术——集水稻机械化置盘技术、暗室叠盘催芽技术、水稻硬盘机插秧育苗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水稻育秧技术,是眉山市唯一一处“工厂化育秧”试点。
“最大的好处是节省劳力,提高工效。”合作社负责人王程淋说,合作社先后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无公害大米。原来采用常规育秧,4个人每小时最多培育60块育秧盘,采用“流水线播种”后,4个人每小时能培育800块育秧盘。算下来,今年的人工费要比去年节约10余万元。

“常规人工育秧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底土、浇水、播种都不均匀,造成整体播种质量不均、出苗不整齐。”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袁敬勇说,工厂化育秧不仅安全、快捷,且出苗又齐又壮,有利于机械化插秧,减少移栽缺苗,基本苗有保障,每亩增产10%以上。
在王程淋的育秧“工厂”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育秧盘,240块一摞,通过叉车转运,被工人用不透明的塑料布盖严实。它们将在这里度过一周时间的暗室催芽,随后被放置到田间摆盘,进行秧田育秧。
“一般秧龄期30天左右可以起苗插秧,温度高时25天左右。”王程淋介绍,4月上旬插秧,8月中旬收割,包括施肥、打药、烘干等环节,合作社全部实行机械化,而且还给其他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据了解,作为试点项目,合作社每个育秧盘获得政府补贴3元,每套育秧流水线设备补贴1万多,基本占到成本价的一半。
“在试点的带动下,彭山水稻产业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增加农户种粮收入,从而巩固彭山区粮食生产面积,保障粮食安全。”袁敬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