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户操作无人机给小麦施肥。

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施工。

育秧大棚内,工人们正在忙碌。

村民夯实田里的泥土。

航拍建设中的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
麦田里,植保无人机呼啸作业喷药、施肥;大棚中,农民在精心呵护蔬果幼苗;沟渠边,挖掘机挥舞长臂平整土地……立春以来,放眼寿乡大地,处处是繁忙的劳作场景。
今年1月,彭山区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兜牢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实施保地稳粮“六大工程”,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做优葡萄、晚熟柑橘、猕猴桃等特色产业,聚力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全力争创国家级农业园区。
随后,该区进一步制定了农业经济“开门红”专项方案,提出要抓实早春生产,全面保障粮食产业稳步前行,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林业,稳定生猪产能,抓好水产养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锚定目标任务,今年以来,彭山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的工作态势,全力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等各项重点工作,奋力冲刺农业生产“开门红”,让农业根基更稳,让饭碗端得更牢。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文/图
A
送技术
夯实粮食丰收底盘
“目前,麦田的整体长势比较好,都进入了拔节孕穗期,但个别区域的小麦还是存在生长欠佳情况,需要补点肥料,同时做好纹枯病、蚜虫、锈病的防治工作。”近日,在彭山区观音街道五湖社区,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帅玉来到种植户罗凯的麦田里,查看小麦的长势,经过一番观察,帅玉提出了管护建议。
“可能是因为前期土地翻耕不彻底,存在高低不平的情况,现在低洼处的小麦长势较弱,如果管护不到位,后期产量就会跟不上。”帅玉说,小麦丰收在望,管理上要更加精细,否则就会减产。
有了专家的指导,罗凯立马搬来了农业施肥无人机,利用无人机的灵活性,操作它到长势弱的区域进行精准补肥。
“使用无人机可以大大提高施肥效率,就拿这块麦田来说,3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补肥。”罗凯说,按照专家的建议,未来一段时间,他将加强小麦的田间管理,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眼下,正值春耕春管时节,彭山区各地农业生产按下“快进键”,田间地头翻耕、播种、采收等工作陆续开展,农业生产有序铺开。
3月14日,彭山区召开2023年春耕春灌春防工作动员会,对该区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抓好春耕备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前提。为此,该区农业农村部门部署开展春季田管大培训,并组建专业技术队伍指导农户、业主加强8.1万亩粮油作物的田间管理。
“作为农技干部,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群众,掌握农业实用技术;二是开展现场演示,每一种作物的育苗、移栽,每一个环节都现场示范给群众看,让群众摸得着、看得到,确保我们技术精准到位;三是深入一线,到田间地头去,手把手指导群众,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的保供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才能达到帮助群众增产增收的目的。
B
强管理
做大特色农业产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葡萄田间管护的最佳时期。位于彭山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果园村正抢抓农时,做好田间管护,为今年葡萄丰收打下基础。
3月18日,在该村葡萄种植基地内,一行行葡萄架整齐排开,经过修枝固定的葡萄已经长出嫩绿色的叶片。种植户和工人们一起穿梭在葡萄基地里,正在对葡萄藤进行掐尖、抹芽、施肥等日常管理。
“一根枝条一般情况下留两枝,具体看树势,树势强壮稍微多留一点,树势弱的话少留一点,这样果实才会更大,产量也更高。”种植户刘霞一边抹芽修枝,一边向记者介绍,葡萄抹芽不仅能让葡萄树干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还能保证芽口营养,对后期挂果量及果实质量都有益。
“别看我现在像个‘土专家’,以前我真是一点都不懂怎么种葡萄。”刘霞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她家开始种植葡萄,因为没有技术,产出的葡萄品质不好,卖不出好价钱。为此,果园村两委组织有技术的党员,采取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帮助刘霞一家发展葡萄产业。
如今9年过去了,刘霞家葡萄种植的规模不但扩大了,而且品质也提高了。“以前只有自家园子的那几亩地,后来又承包了10多亩。2016年我们家也脱贫了,过上了好日子!”刘霞说。
近年来,作为彭山区最大的葡萄产业基地,果园村走出了一条以葡萄产业为引领的致富路。目前,该村已种植特色葡萄5200亩,发展葡萄品种40余个,成为彭山葡萄万亩示范区的核心区。凭借葡萄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较种植葡萄前收入翻了15倍。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彭山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可不止葡萄,该区谢家街道、公义镇、黄丰镇等都有各自的致富“法宝”,产出的猕猴桃、晚熟柑橘、火龙果、泽泻、川芎等农产品均享誉全国。
为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彭山区充分运用数字农业平台,抓好春见、沃柑、不知火等晚熟柑橘品种的展销对接、直播带货;以冷链仓储配送基地项目为牵引,加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四川农业大学“蚕丛杯”设计成果培育“彭山田野·礼”品牌,提升特色水果品牌效益。同时,推广果园套间种,开展冬春季蔬菜扩种复种,力争一季度全区蔬菜产量1.57万吨,同比增长58%,“味在眉山”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9.5亿元。
C
筑根基
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底气
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今年以来,彭山区统筹规划布局,推进高标准农田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协同建设。目前,该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项目正加快推进中,力争一季度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以上,确保今年6月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以发挥智慧农业示范带动效益。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目前,全区已储备杂交水稻种子140吨、杂交玉米种子30吨、大豆种子30吨,化肥(标准)5000吨、农药60吨,已储备到镇村农资经销店和农户,农资储备充足。为确保农资产品供应无虞,区农业农村部门将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农资打假,对农资经营场所开展拉网式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执法大检查。各镇(街道)畅通农资举报渠道,严厉打击查处制售假劣农资行为,防止假劣农资坑农害农。
抓牢撂荒复耕复种,是打好保障粮食安全“攻坚仗”的关键。今年以来,彭山区不断加强对新恢复耕地的管护,落实专人包保辖区内的地块,盯紧看牢,做好粮油作物的种植和管理。严格落实长效推进撂荒地整治八条措施,对去年整治的1435亩撂荒地,积极落实种植业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适时种植粮油作物,坚决防止撂荒反弹。
一粒好“粮”要从一颗优“种”开始。为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彭山区大力推广水稻“麟两优华占”“晶两优5438”“韵两优丝苗”等优质水稻品种,玉米正红507、成单716、川单99等优质玉米品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作物全覆盖。开展粮食扩面工作,对新恢复的2800亩耕地积极引进业主种植粮食作物,推广“稻鸭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不断提升种粮综合效益,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奠定基础。加强社会化服务,主动为业主农户及时联系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有条件的村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粮食生产大托管试点,提高种粮的社会化服务程度和规模效益。
据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市、区农业农村局即将印发水稻生产竞赛方案,设立水稻生产定期综合奖和高产奖,届时,彭山区也将积极组织种粮大户参加市、区“一优两高”水稻生产竞赛,提高全区水稻种植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