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彭山要闻 > 正文
稻药轮作 田间飘香 彭山进入丰收时节
发布时间:2022-08-18      信息来源:眉山日报

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稻种。

三轮车转运稻种。

    初秋时节,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一株株金黄色的稻穗迎风摇曳,稻浪滚滚。

稻田中,收割机来回穿梭,正开足马力将稻种“收入囊中”。一旁,几天前才收割完的稻田里,农民们正抢抓时节种植中药材。

彭山区采取的“杂交水稻制种+中药材(川泽泻、川芎)+早春蔬菜”轮作种植模式,既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更坚定了他们的种植信心。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文/图

制种收割 农机助力保丰收

“今天收完,制种就剩十几亩了。”

8月10日上午10点,艳阳高照,气温上升至近40℃,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种植户赵友良夫妇俩格外忙碌。连续多日的艳阳天,尽管夫妇俩已做了防晒措施,但仍被晒得黝黑,衣服也被汗水打湿。

赵友良今年种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50多亩,中稻面积140多亩。8月中旬,杂交水稻制种收割完后,紧接着就轮到中稻收割。

“这60亩田,从目前情况来看,亩产应该有350斤以上。”赵友良来回查看多次后,心里有了底。对比此前收割的几十亩稻田,当天的收成明显好很多。

杂交水稻制种田里,机手正熟练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开足马力收割稻种。机耕道上,三轮车轮流转运稻种至烘干厂房,确保“颗粒归仓”。田埂上,还有一群来自彭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红马甲”志愿者,正准备下田开展志愿服务。

制种29年,规模化制种20年,赵友良妻子对机械化收割的效率有着直观体会,“以前人工收割时,100多个人在田里要忙10天。”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种田收益提高,赵友良对于粮食种植、粮食安全,有着坚定的信心。“我们一定能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今年8月1日到彭山,半个月收制种,半个月收中稻,直到收完才走。”什邡市金玉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成华是赵友良的多年合作伙伴。

最近20年里,金成华每年都要到眉山。对于眉山粮食种植的发展,他自然也有发言权。“以前小户多,一天要跑好几家,现在大户多,效率自然要高很多。”

“在抖音、微信看到他们开始‘赶花’,我们就要做好准备了。”每年杂交水稻“赶花”结束半个月就是收割期,这也是农机手们的“风向标”。

今年,金成华带了5台收割机到眉山,联系最多的是像赵友良这样的种植大户。提前安排日程,不怕没活干,还免去每天走东家串西家的麻烦,收割作业收益也更有保障。

20世纪90年代,彭山区不少农民加入“制种大军”,其中不少农民已经发展成了大户。在欣荣村,制种户有近200户,其中大户占一半以上。

制种大户多,对像金成华这样的专业收割机队而言,有了更大更高的需求。

杂交水稻 多管齐下促种源安全

“今年气温太高了!”

对于近期极端高温天气,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祁志兵表示,自己从事制种技术指导20多年,这还是第一次遇到。

彭山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悠久,已有40多年的制种历史。今年,全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5000多亩,预计收获杂交水稻种子150万斤以上。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彭山区农业农村局派出农业专家,为杂交水稻制种从插秧到收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花期相遇是制种成功的关键,作为农技人员,这也是我最重要的工作。”祁志兵介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制种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种子的千粒质量等。

授粉作为水稻制种最为重要的环节,一直以来重视度极高。

杂交水稻父本与母本的“约会”,对气温有着特殊的要求。水稻作为喜温作物,需要在室外温度达到20℃以上晴朗的天气才能正常开花授粉,28至35℃为最适温度。

种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彭山区通过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技术,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工厂化育秧和母本机插率达到60%以上、无人机辅助授粉率达到50%以上、机械化收割率达到100%、机械化烘干率达到80%以上。

由于今年制种水稻在扬花授粉期,遇到了连续高温,种子质量面临下滑风险。“为确保种子纯度,我们组织了大量人力进行种子去杂。”

做强农业“芯”,端稳粮食“碗”。“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我们的种子会销售到西南片区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了粮食生产安全,我们将保证为各地提供合格、放心的种子。”

连读多日走村下田,让祁志兵对今年种子质量有底气。“从现在田里生产的情况来看,种子质量能够达到国家标准。”

“稻药轮作” 大春种粮小春种药

“最近,我都是四五点钟就起床了。”

对于“稻药轮作”种植户而言,水稻收获季也是中药材种植季。在这个“抢收抢种”时节,工人们早上6点下田种植中药材,赵友良夫妇则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做准备。

欣荣村位于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内。

作为彭山稻药产业的发源地,当地人种植中药材已经20多年,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最近几年,中药材收益好,平均每亩毛收入能达7000多元。

20多年前,欣荣村村支部书记曾带回一批泽泻、川芎种子,号召村民种植,起初仅有几户农户响应,试种了10余亩中药材,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

眼见种植中药材收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自发种植。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当地还探索出了上半年开展水稻制种、下半年种植中药材的“稻药轮作”模式。

赵友良是最早开始“稻药轮作”的种植大户之一。2002年,他积极响应号召,试种几亩泽泻、川芎,当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成。随后,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除在彭山种植近300亩外,还在邛崃流转了300多亩种植中药材。

“以前种小麦、油菜、水稻,收入不高,改种中药材后,收入翻几番。”赵友良说,每年水稻收割后,种植户们都忙着种植中药材,这是他们一年收入的“大头”。

据欣荣村党委书记刘兴建介绍,目前,全村发展了6000余亩中药材,村内种植户到其他村发展了6000余亩。为了让稻、药种植能够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发展,2012年,该村成立了彭山农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专家讲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组织收购,为稻、药产业发展蓄势积能。

随着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彭山区成立了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善了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产业链条,推进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产业园区覆盖公义镇、凤鸣街道、谢家街道部分村,水稻制种(中稻)、中药材轮作面积达18000余亩。

主办: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    承办: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

眉山市彭山区政务服务大厅(区市民中心)业务办理咨询电话:028-37641100    网站维护技术联系电话:028-37603556

网站标识码5114220003  蜀ICP备1902683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2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2秒